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不谋而合,《黄帝内经》的观点和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医院院长肖正权博士,出身著名中医世家,肖氏医学第九代传人,数百年传承,医院治未病的观念更加深入每一位医护之心。
对于神经内科常见病缺血性卒中而言,治未病,就是尽一切可能预防卒中,因为卒中就代表着有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甚至死亡的风险。对于卒中的第一重大危险因素第一便是高血压。
研究证实,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和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是连续、分级、一致、独立、可预测的,而且在病因学上有显著性;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6%。
脑血管指南中对于高血压预防的中关于降压目标写到:
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90mmHg;伴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级推荐,A级证据)。老年人(65岁)收缩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mmHg(I级推荐,A级证据);但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低(I级推荐)。(4)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査高血压(I级推荐,A级证据);如其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应推荐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因此,根据个体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严格控制血压,并使其在达标范围才是硬道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只有身体不舒服、病了,医院找医生;很少有人为了让身体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去寻医问药。但是,让身体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又谈何容易呢?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一位医者的初心。因此,就脑卒中而言,我们应当从指南做起,从治未病做起,让我们携手患者一起控制好血压,尽量减少卒中发生或者延缓其发病时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