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迁。年第一台血压计诞生了,人类从此开始了认识高血压。然而,最初发现高血压的危害并不是医生、护士发现的,在《希氏内科学》中曾这样描述:“当医生还在拍着患者肩膀告诉他血压高没有问题的时候,保险公司已经对血压高的、肥胖的、尿里有蛋白的人加钱了”。当时美国的保险公司对人群寿命值的评估做了统计,发现了血压值/90mmHg的人在20年后比血压值/80mmHg的人死亡率高1倍,而血压值/95mmHg的人比血压值/80mmHg的人死亡率高2.5倍。因此,早年保险公司对血压较高者入保的标准和赔付都制订了相应的标准,可见商人的精明,我们以后购买保险时候也应该多研究研究。
尽管如此,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高血压患者之所以血压升高是因为肾脏不好的缘故,而降低血压后会减少肾脏的血供,更加加重肾脏的损害,因此对高血压的研究一度停滞。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一个叫苏洛尔的医生有了新发现,高血压患者在降低血压后并没有缩短寿命,相反能延长寿命,从此针对高血压的药物研究才逐渐兴起。医学界为了找到治疗高血压的规范,人为地将血压分成了/80mmHg的“正常血压”;/90mmHg的“临界高血压”和/95mmHg的“高血压”。因此,所谓“血压标准”是医学界根据统计学家为保险公司计算人群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患者生前血压水平的关系,用统计学方法确定的。尽管不科学,但是近百年来还是为人类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以及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高血压研究的深入,人们清楚地认识到,高血压一旦控制不佳将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急剧上升,对健康具有巨大危害。年世界高血压大会上,各国专家都提到/95mmHg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定得过高,并没有有效阻止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确定了凡是血压达到了/90mmHg就可以确认是高血压,可以开始药物治疗。这一高血压诊断标准也一直沿用至今。年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基本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诊断高血压的标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可见临床医师需要确切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才能对高血压进行干预,即使这种标准是人为的。认为血压/88mmHg是正常并不需要治疗而/90mmHg为异常则需要治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医疗实践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来决定工作方案。应该根据一些合理的基础研究,包括不同血压水平时的病残和死亡风险,以及通过降低血压减少这些风险的能力,来确立这种标准。因此,高血压的概念性定义应该是,在某血压水平,干预的益处(减去风险和费用)超过不干预的风险和费用(减去益处),四个字“权衡利弊”的结果。
可见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不久的将来,各国的高血压防治指南都将有可能发生相应的修改,因为人种的不一样,或许会出现有中国特色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