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不仅患病率高,而且能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
其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和乏力最为常见;还可有头胀、眼花、颈部扳紧感、耳鸣、失眠、心悸、健忘和肢麻等,归属中医“眩晕”、“头痛”、“头风”、“中风”等病。
因高血压表现多样,仅凭血压是无法判断。
三大病因情志、饮食、体虚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内伤虚损所引起,与心、脾、肝、肾四脏关系密切。
情志所伤,主要是指长期精神紧张,或思虑过度、或情志郁怒,导致肝气不舒畅,郁久化火,耗损肝阴,致使肝阳上亢,血压升高。如肝气郁滞,则血行不畅,即气滞血脉,同时气滞则津液不得输布,津聚为痰,痰阻血脉,血行不畅,血脉瘀阻,发为高血压。
饮食失节,是指过食膏粱厚味、饮酒过度等,导致脾失健运,而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一旦脾失健运则体内水液聚湿生痰,痰浊阻塞经络,血脉不畅,可发为本病。
内伤虚损,则是说劳伤过度、年老体衰、疾病日久等,肝失所养,可致肝阳偏亢,后期甚至阴损日久,伤及阳气,出现阴阳俱虚。
四字病机阴阳失衡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由阴阳平衡失调所致,病位主要在肝肾,以肝盛肾虚、上实下虚多见。高血压早期以肝阳上亢居多,中期表现为肝肾阴虚,后期则出现阴阳两虚、气血俱虚的症候。
在临床上,本病虚证多于实证,阴虚多于阳虚;阳亢为标,阴虚为本。临床以虚火上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为最常见的证型和基本病理。
然病程的演变却往往阴虚阳亢并见,或偏于阴虚,或偏于阳亢,且还常变生挟风、挟火、挟痰、挟瘀。
所以,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是调整阴阳,以滋阴潜阳、滋养肝肾为主。由于变证的不同,常用袪风、降火、化痰、活血等方法治之。
七大证型辨清虚实1.肝火上炎
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伤肝阴,或房劳过度损伤肝肾之阴,或热病耗伤肝阴,继而肝火上炎,引发血压升高。
以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为主症,兼见耳鸣如潮、胁痛口苦、便秘、小便黄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2.痰湿内阻
多系过食肥甘厚味及过量饮酒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久之化热化火,热又能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阻碍血行,机体因此增加泵血量,升高血压。
以头重如裹为主症,兼见胸脘痞闷、纳呆恶心、呕吐痰涎、身重困倦、少食多寐等症,苔腻,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和胃降浊。
3.瘀血内阻
痰阻、气滞、寒凝等因素,导致血行不畅,导致机体通过加强心气的推动力,主动或被动地增加泵血量以维持五脏六腑的血液供应,形成了高血压。
以头痛如刺、痛有定处为主症,兼见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等症,舌质暗,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
4.阴虚阳亢
疾病、体弱致肝肾阴虚,阳气亢进,带动血压升高发病。
以眩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为主症,兼见头重脚轻、口燥咽干、两目干涩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5.肾精不足
多因年老体衰,气血阴津日渐亏虚,或久服西药利尿剂而伤阴,或久病不愈、久病多虚,阴不制阳,阳气升发,升高血压。
以心烦不寐、耳鸣腰酸为主症,兼见心悸健忘、失眠梦遗、口干口渴等症,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6.气血两虚
气可推动血液运行,若疾病、体质导致气虚,则血行无力,势必造成心血输出增强、增多,带动血压升高。
以眩晕时作、短气乏力、口干心烦为主症,兼见面白、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等症,舌淡,脉细。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7.冲任失调
以更年期妇女多见,此阶段妇女肝肾不足,冲任调节失常,引起阴虚阳亢,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以妇女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为主症,兼见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舌淡,脉弦细。
治法:调摄冲任。
艾灸的禁忌
第一,如果我们的情绪不稳,或者过饥过饱,醉酒,劳累,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施灸。很多人问,我饭前饭后多长时间灸一般一个半小时以后就可以艾灸了!
第二:艾灸之前一定要喝一杯温开水,水的温度略高于体温,艾灸过后还要补充一杯60度左右的热水,水温稍微有点烫嘴就可以了,但是很多艾灸亲朋友说听别人说艾灸后不能喝水,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有什么依据,艾灸后喝水第一可以补充体内水分,第二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加快体内毒素和病邪的排出,其实刮痧也是这样的,刮痧后要喝一杯温开水!
想了解更多,穴位图,常见问题配穴查询,更多福利,具体可扫码;
***************************************